- 相关文章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胆汁淤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见于35-70岁女性。尽管熊去氧胆酸(UDCA)是当前标准治疗药物,但约40%患者存在应答不足或不耐受问题,疾病仍可能进展至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在此背景下,PPARδ激动剂司拉德帕(Seladelpar)凭借其显著改善生化指标的疗效,为PBC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生化应答率突破传统局限
司拉德帕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快速且持久的生化应答能力。全球Ⅲ期RESPONSE试验纳入193例UDCA应答不佳的PBC患者,结果显示,司拉德帕10mg/日治疗12个月后,61.7%患者达到主要终点(ALP<1.67×ULN且下降≥15%,总胆红素正常),而安慰剂组仅20%。更引人注目的是,25%患者ALP水平完全恢复正常,这一比例在安慰剂组为0。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验证其疗效:ASSURE研究显示,完成24个月治疗的患者中,70%达到综合反应终点(ALP下降≥15%且总胆红素正常),25%实现ALP正常化。
多维度指标改善的协同效应
司拉德帕的疗效不仅体现在ALP水平上,还通过多维度指标改善全面评估疾病进展。ENHANCE试验中,10mg剂量组治疗3个月后,γ-谷氨酰转移酶(GGT)平均下降3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降低17%,总胆红素水平下降9%。这些数据表明,司拉德帕可同步减轻胆汁淤积、肝细胞炎症和胆红素代谢异常。例如,一位48岁女性患者接受UDCA治疗5年后ALP持续波动于250-300U/L,改用司拉德帕10mg/日治疗3个月后ALP降至145U/L,6个月后降至98U/L,同时GGT和ALT分别下降40%和30%,提示肝脏整体功能显著改善。
瘙痒症状的突破性缓解
顽固性瘙痒是PBC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药物对此疗效有限。司拉德帕在Ⅲ期试验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基线瘙痒评分≥4分的患者中,10mg剂量组治疗3个月后瘙痒评分平均下降3.2分,而安慰剂组仅下降1.7分。德国汉堡肝脏中心医学主任Peter Buggisch教授指出,这种“双重获益”特性(生化指标改善+瘙痒缓解)使得96%受试者自愿转入开放标签延伸研究。
安全性与耐受性的临床验证
司拉德帕的安全性数据为其长期应用提供了保障。Ⅲ期试验中,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头痛(8%)、腹痛(6%)和恶心(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需注意的是,约8%患者可能出现肌肉酸痛,但通过剂量调整(如暂停用药并监测肌酸激酶水平)可有效管理。此外,司拉德帕禁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且需避免与他汀类药物联用以降低横纹肌溶解风险。
司拉德帕仿制药现已在老挝正式上市,商品名为LuciSelade,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若您有用药需求,可通过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轻松下单,官网网址:http://www.ingpharma.com。请认准,该网站是印度全球药房唯一官方中文平台,保障药品品质。在下单咨询或用药过程中,您若有任何疑问,我们竭诚为您服务!印度全球药房的专业客服团队将随时待命,用心解答您的每一个问题,让您购药无忧。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