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风险增加为特征。传统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虽能快速提升血小板,但长期使用存在感染、代谢紊乱等不良反应。近年来,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和脾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福他替尼成为二线治疗的重要选择,而两者桥接治疗的长期安全性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焦点。
桥接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
TPO-RAs通过激活TPO受体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生成,包括艾曲泊帕、罗普司亭和阿伐曲泊帕等。福他替尼则通过抑制Syk信号通路,阻断B细胞受体和Fcγ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两者作用机制互补,理论上可协同提升血小板计数并减少出血风险。
国外多项研究证实了桥接治疗的可行性。例如,一项纳入42例难治性ITP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先接受TPO-RAs治疗无效后转换为福他替尼的患者,中位血小板计数从基线12×10⁹/L升至58×10⁹/L,且6个月内无严重出血事件。另一项Ⅲ期临床试验(FIT1/FIT2)中,福他替尼作为二线治疗使43%的患者血小板计数≥50×10⁹/L,中位持续缓解时间达15个月,且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长期安全性:血栓与肝毒性的平衡
TPO-RAs的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血栓风险。一项纳入17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TPO-RAs组血栓事件发生率为2.1%,而安慰剂组为0%。然而,福他替尼的桥接治疗未显著加剧这一风险。在FIT2试验的延长随访中,福他替尼维持治疗组的中位血栓事件发生率与TPO-RAs单药治疗组相当(2.4% vs 2.1%),且无动脉血栓事件报告。
肝毒性是TPO-RAs的另一主要不良反应。艾曲泊帕因含联苯结构,肝毒性发生率较高,而新一代TPO-RA阿伐曲泊帕通过优化代谢途径降低了这一风险。福他替尼的桥接治疗中,肝酶升高发生率(11.6%)略高于安慰剂组(5.5%),但多为轻中度且可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TPO-RA海曲泊帕因结构改造(以呋喃环替代联苯结构),肝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第一代药物,为桥接治疗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福他替尼仿制药还未上市,如需购买福他替尼,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ING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ING药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