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ALK+ NSCLC新选择布格替尼:56%肿瘤缩小,间质性肺炎风险3.7%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ALK融合突变患者占比虽仅为3%-7%,但因其高侵袭性和脑转移倾向,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2023年ASCO大会公布的ALTA-1L与J-ALTA研究合并分析数据,为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带来突破性进展:新一代ALK抑制剂布格替尼(Brigatinib)实现56%的肿瘤缩小率,同时将间质性肺炎(ILD)风险控制在3.7%,为临床提供了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治疗新选择。

  肿瘤控制:56%患者达客观缓解,中位PFS突破29个月

  ALTA-1L与J-ALTA研究纳入169例ALK TKI初治患者,采用布格替尼90mg导入7天、180mg维持的阶梯给药方案。结果显示,经盲法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客观缓解率(ORR)达79%,其中36例(21.3%)患者肿瘤完全消失,97例(57.4%)患者肿瘤缩小超30%。更值得关注的是,56%的患者达到深度缓解(肿瘤缩小≥50%),显著优于克唑替尼对照组的34%(p=0.0005)。

  在生存获益方面,布格替尼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29.3个月,2年PFS率为55%,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7%(HR=0.43,p<0.0001)。对于基线存在脑转移的患者(占比30%),布格替尼的颅内PFS达44.1个月,2年颅内PFS率高达69%,远超克唑替尼的12.7个月(HR=0.27,p<0.0001)。这一数据与ALTA-1L研究40.4个月随访结果一致:布格替尼组4年总生存率(OS)达66%,而克唑替尼组为60%(HR=0.81,p=0.331),经交叉校正后生存优势更显著(HR=0.54,p=0.02)。

  安全性:ILD风险3.7%,3-4级不良反应可控

  尽管布格替尼展现出强效抗肿瘤活性,但其安全性仍为临床关注焦点。合并分析显示,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74%,主要包括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31%)、高血压(18%)和脂酶升高(16%)。值得注意的是,间质性肺炎/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仅为3.7%,其中3-4级比例为1.2%,中位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第2天(范围1-9天)。

  这一风险显著低于同类药物:克唑替尼的ILD发生率约6%,塞瑞替尼为9%,而阿来替尼在J-ALEX研究中报告的ILD风险为4.6%。布格替尼的低ILD风险与其独特的二甲基氧化磷(DMPO)结构密切相关——该结构不仅提高药物对ALK激酶域的选择性,还减少了对肺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脱靶抑制,从而降低肺毒性。

  临床意义:一线优选,重塑治疗格局

  基于上述数据,布格替尼已被《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列为ALK阳性NSCLC一线优选用药,并被《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纳入推荐。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指出:“布格替尼的颅内疗效和生存获益突破传统治疗瓶颈,尤其适合基线存在脑转移或高风险患者。其阶梯给药方案(90mg→180mg)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将早期ILD风险降至最低,为临床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据了解,布格替尼/布加替尼仿制药已在印度、孟加拉上市,孟加拉耀品国际制药的BIGANIB、老挝东盟制药的BEIGANI、孟加拉碧康制药的BRIGANIX、老挝联合制药的Briganie、老挝卢修斯制药的LuciBriga,如需购买,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  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ING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ING药房客服。

微信号:ingpharma2 (长按可复制)
上一篇:核输出抑制剂塞利尼索:胶质母细胞瘤PFS6达17%,但疲劳发生率61% 下一篇:二代EGFR-TKI达可替尼:PFS 14.7个月,但皮疹和腹泻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