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CML的治疗在TKI时代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或不耐受的情况。阿西米尼和普纳替尼作为新型CML治疗药物,为耐药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哪种药物更具优势尚无定论。
药物作用机制对比
阿西米尼:作为STAMP抑制剂,特异性地与BCR::ABL1的STAMP位点结合,抑制ABL1家族分子的活性,克服TKI耐药。
普纳替尼:是一种第三代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活性,阻断异常细胞增殖和生存所需的信号通路。这种抑制作用对于突变型和非突变型BCR-ABL都能产生活性,包括T315(T315I)位点苏氨酸-异亮氨酸突变者。
临床研究数据对比
疗效方面
阿西米尼:在ASCEMBL研究中,对于既往接受过≥2种TKI治疗的CML-CP患者,第96周时阿西米尼组的主要分子反应(MMR)率达到37.6%。
普纳替尼:在一项纳入449例经多次既往治疗的达沙替尼或尼罗替尼抵抗或有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或者携带BCR-ABL T315I突变的CML或费城染色体阳性ALL患者的研究中,给予普纳替尼的初始剂量为每天45mg。中位随访期为15个月,在267例慢性期CML患者中,56%出现主要的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46%的患者出现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39%的患者出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
安全性方面
阿西米尼:ASCEMBL研究中,阿西米尼组的≥3级不良事件(AE)发生率为56.4%,显著低于博舒替尼组的68.4%。阿西米尼组因AE导致治疗中断的比率仅为7.7%,而博舒替尼组这一数字高达26.3%。
普纳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20%)包括高血压、皮疹、腹痛、乏力、头痛、皮肤干燥、便秘、关节痛、恶心和发热。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此外,还有9%的患者出现严重性动脉血栓事件,其中大约有3%被认为是治疗所引起。共有12%的患者因不良反应事件而终止治疗。
临床选择考量
在选择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患者对多种TKI耐药,且存在T315I突变,普纳替尼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其对T315I突变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然而,普纳替尼的副作用相对较多,特别是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需要密切监测。阿西米尼在克服TKI耐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且安全性相对较好,对于对其他TKI耐药且不伴有T315I突变的患者,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阿西米尼和普纳替尼在治疗CML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耐受性和治疗目标,个体化选择合适的药物。
普纳替尼仿制药已在孟加拉、老挝上市,孟加拉碧康制药的PONATINIX和孟加拉耀品国际制药的PONAXEN,另外还有老挝卢修斯制药的LuciPona。阿西米尼asciminib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商品名为:LuciAsc(老挝卫生部批准上市)。如需购买阿西米尼仿制药,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任何疑问,请咨询ING药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