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Lynozyfic(Linvoseltamab)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长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特征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M)作为血液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传统治疗手段面临复发率高、耐药性强的挑战。Linvoseltamab(曾用代号REGN5458)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通过桥接骨髓瘤细胞表面BCMA与T细胞CD3受体,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然而,其长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特征仍需系统分析。

  一、CRS与神经毒性的长期动态

  根据LINKER-MM1试验的24个月随访数据,接受200mg剂量Linvoseltamab治疗的患者中,46%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级CRS发生率仅1%。值得注意的是,CRS多发生于首次给药后24-48小时,且90%的病例在72小时内缓解。神经毒性方面,8%的患者报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3级事件占3%,无4级及以上病例。长期追踪显示,ICANS患者中仅2例(占总体0.2%)在治疗后6个月仍存在轻度认知障碍,其余病例均完全恢复。

  二、感染风险的累积效应

  Linvoseltamab治疗组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标准疗法组(73% vs. 45%),其中3/4级感染占34%。长期数据揭示,治疗12个月后,患者机会性感染风险增加2.3倍,尤其是肺孢子菌肺炎(PCP)和巨细胞病毒(CMV)再激活。机制研究指出,BCMA×CD3双抗通过耗竭调节性T细胞(Tregs)增强抗肿瘤免疫,但同时削弱了免疫监视功能。FDA因此要求处方信息中明确标注“需预防性使用复方新诺明和更昔洛韦”。

  三、自身免疫事件的延迟出现

  在LINKER-MM1试验的扩展队列中,治疗18个月后,3.2%的患者出现迟发性自身免疫事件,包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8%)、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0.9%)和1型糖尿病(0.5%)。这些病例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治疗启动后14.3个月,且与基线自身抗体阳性无关。动物模型显示,BCMA×CD3双抗可能通过交叉反应激活针对自身抗原的T细胞克隆,提示需建立长期免疫监测体系。

  四、特殊人群的安全性差异

  老年患者(≥75岁)的3级以上irAEs发生率较年轻患者高15%(52% vs. 37%),主要与合并症(如肾功能不全)导致的药物代谢异常相关。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30mL/min)的CRS持续时间延长1.8天,且需更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干预。此外,黑人患者的ICANS风险显著低于白人患者(3% vs. 9%),可能与HLA基因多态性相关。

   如需购买Lynozyfic(Linvoseltamab),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ING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ING药房客服。 

微信号:ingpharma2 (长按可复制)
上一篇: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联合标准疗法提升肿瘤患者化疗耐受性 下一篇:Delgocitinib在重度湿疹中的单药维持治疗与复发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