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作为首款获批的PI3Kδ抑制剂,艾德拉尼(Idelalisib)通过靶向抑制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在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治疗中展现出突破性疗效。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患者用药4周后即可观察到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下降,中位缓解时间仅1.2个月,但需警惕其肝毒性风险——Ⅲ期研究中3-4级转氨酶升高发生率达16%,需建立每两周一次的动态监测体系。
快速起效:4周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超50%
艾德拉尼的I期剂量递增试验纳入37-82岁、70%为难治性CLL患者,150mg每日两次给药后,93%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在4周内下降≥50%,中位PFS达17个月。Ⅱ期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64例患者总应答率(ORR)达97%,其中93%患者PFS超过24个月,且TP53突变患者ORR更高(89% vs 67%)。
机制研究表明,艾德拉尼通过抑制PI3Kδ亚基,阻断BCR信号通路下游的AKT/mTOR活化,诱导淋巴瘤细胞凋亡。与利妥昔单抗联用时,联合组中位PFS达20.8个月,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1.1个月(HR=0.15),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7%。
肝毒性:每两周监测的必要性
艾德拉尼的Ⅲ期研究(Study 116)显示,联合组3-4级ALT/AST升高发生率达16%,其中80%事件发生在治疗前3个月。肝毒性机制涉及:
Treg细胞抑制:PI3Kδ是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的关键,其抑制导致免疫耐受失衡,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
线粒体损伤:药物代谢产物积累诱导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氧化应激反应;
胆汁酸代谢紊乱:动物实验证实,艾德拉尼可抑制法尼醇X受体(FXR),导致胆汁酸淤积。
管理策略:
基线评估:治疗前检测肝炎病毒血清学、肝功能及腹部超声;
动态监测:治疗前3个月每2周检测ALT/AST,之后每月一次;若ALT/AST>3×ULN,暂停用药并每日监测,直至恢复至≤1×ULN后以100mg每日两次重启;
剂量调整:ALT/AST>5×ULN或胆红素>3×ULN时永久停药;
联合用药禁忌:避免与肝毒性药物(如他汀类、抗结核药)联用。
艾德拉尼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老挝卢修斯制药的LuciDela,如需购买Zydelig艾代拉里斯/艾德拉尼Idelalisib,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Ing药房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