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领域,ALK基因融合突变被称为“钻石突变”,其发生率虽仅占3%-5%,但患者对靶向治疗的响应显著,生存期较长。然而,ALK阳性NSCLC患者中,约20%-39%在初诊时已合并脑转移,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驱动基因突变人群。脑转移不仅导致头痛、癫痫、认知障碍等严重神经症状,更显著缩短患者生存期,成为临床治疗的最大挑战之一。布格替尼(Brigatinib)作为第二代ALK抑制剂,凭借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为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血脑屏障穿透:精准打击颅内病灶
传统ALK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因分子量较大、脂溶性不足,难以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导致脑部药物浓度仅为血浆浓度的1%-5%。而布格替尼通过二甲基氧化磷(DMPO)结构优化,实现了水溶性与脂溶性的平衡,使其能够高效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临床前研究显示,布格替尼在脑组织中的暴露量是克唑替尼的3倍以上,为控制颅内病灶提供了药代动力学基础。
颅内病灶控制:从缓解到长期生存
在III期ALTA-1L研究中,布格替尼针对基线脑转移患者的疗效令人瞩目。研究显示,布格替尼治疗组的颅内客观缓解率(iORR)达78%,其中完全缓解(CR)比例超过20%,持续缓解时间(DoR)长达27.9个月。这一数据意味着,超过七成脑转移患者的颅内病灶显著缩小,且疗效持久。更关键的是,布格替尼将脑转移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75%,4年总生存率(OS)达71%,远超传统化疗和一代ALK抑制剂。
症状改善与生活质量的提升
脑转移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损伤面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的问题。布格替尼通过快速控制颅内病灶,显著缓解了头痛、癫痫发作和认知障碍等症状。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接受布格替尼治疗的脑转移患者中,80%在用药后1个月内神经症状明显改善,60%可恢复日常活动能力。这种从“生存期延长”到“生活质量提升”的转变,体现了布格替尼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价值。
耐药后的“续航”能力
尽管初始治疗有效,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因ALK激酶域突变(如G1202R)产生耐药。布格替尼通过多靶点抑制特性,对一代ALK抑制剂耐药突变仍保持活性。临床前研究显示,布格替尼可抑制包括L1196M、G1202R在内的多种耐药突变,为后线治疗提供了关键选择。此外,针对布格替尼耐药机制的研究已启动第四代ALK抑制剂开发,未来有望形成更完整的治疗闭环。
据了解,布格替尼/布加替尼仿制药已在印度、孟加拉上市,孟加拉耀品国际制药的BIGANIB、老挝东盟制药的BEIGANI、孟加拉碧康制药的BRIGANIX、老挝联合制药的Briganie、老挝卢修斯制药的LuciBriga,如需购买,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 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ING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ING药房客服。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