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在淋巴瘤治疗领域,耐药性一直是制约患者生存获益的核心挑战。以套细胞淋巴瘤(MCL)为例,传统共价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如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虽在初治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约30%的患者会因BTK C481位点突变导致药物失效,中位生存期骤降至不足1年。礼来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非共价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Pirtobrutinib),通过创新的作用机制,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耐药性根源与机制突破
传统共价BTKi通过与BTK C481残基形成不可逆共价键,阻断ATP结合口袋,从而抑制BTK酶活性。然而,C481突变会破坏这一结合位点,导致药物失效。匹妥布替尼则采用非共价结合机制,通过广泛的氢键网络与ATP结合位点附近的水分子及BTK残基相互作用,无需依赖C481位点。这种设计使其对野生型及C481突变型BTK均具有强效抑制作用,且在临床前研究中,对BTK的选择性比98%的其他激酶高300倍,显著降低了脱靶毒性风险。
临床数据验证疗效
全球I/II期BRUIN研究显示,在90例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复发/难治性MCL患者中,匹妥布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达57.8%,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2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7.6个月。中国人群的II期JZNJ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疗效:35例接受过BTKi治疗的MCL患者中,ORR高达6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8个月,12个月总生存率(OS)达61.9%。与历史数据相比,传统BTKi耐药后患者的ORR仅为40%-50%,中位PFS缩短至4-6个月,匹妥布替尼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获益。
安全性与耐受性优势
匹妥布替尼在安全性方面同样表现优异。BRUIN研究中,≥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为15%,仅3%的患者因AE停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31%)、腹泻(22%)和贫血(17%),但多为1-2级且可控。与共价BTKi相比,匹妥布替尼未观察到房颤/房扑等心血管毒性,出血风险也显著降低(≥3级出血发生率仅2.3%)。在中国人群中,仅3%的患者因AE停药,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临床应用前景
基于其卓越的疗效与安全性,匹妥布替尼已获美国FDA和中国NMP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含BTKi)的复发/难治性MCL成人患者。NCCN指南亦将其列为推荐治疗方案。目前,多项全球III期研究正在评估其联合维奈克拉、利妥昔单抗等方案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SLL)中的疗效,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适应症。
印度仿制版匹妥布替尼已经上市,并以其相对亲民的价格为更多患者提供了可负担的治疗选择。如需购买匹妥布替尼Pirtobrutinib,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ING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ING药房客服微信:ingpharma (长按复制,打开微信添加好友)。